“再穷不能穷教育,再苦不能苦孩子”,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这句话曾经刷遍乡村的大街小巷,它体现了党和政府排除万难办好教育的坚定信念。

新中国成立后,教育与很多行业一样在艰难中起步。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,全国很多地方的乡村中小学校舍还是泥土墙,校园里到处是板结的泥土地面,“晴天一身灰,雨天一身泥”。学生坐的凳子和趴的桌子是几块木板钉起来的简易桌凳,有的甚至就是泥土凳子、泥土桌子。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,不少基层教师不求名利,全身心扑在教育事业上,造就了一大批适应改革开放需要的优秀人才。

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,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,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教育发展的重要性。“再穷不能穷教育,再苦不能苦孩子”成为当时以政府投入为主、全民兴办教育的主打口号。为了改善教育环境,推进教育发展,1986年4月我国颁布了《义务教育法》,标志着基础教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。到20世纪末,我国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,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。1991年4月,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,宣布从当日起在全国实施“希望工程――百万爱心行动”计划,旨在动员更多的人参与“希望工程”,尽快使我国因贫困而失学的儿童享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。

2001年教育部、财政部印发《关于对全国部分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生试行免费提供教科书的意见》。2005年11月,我国首次发布全民教育国家报告,聚焦农村教育,宣布5年后农村义务教育全免费,2015年全国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。从2008年秋季开始,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全部免除。2019年,教育部宣布:全国薄弱学校改造工作提前一年完成!农村学校焕然一新!

国家推进实施的一个个专项行动、一件件为民实事,正逐步让“再穷不能穷教育,再苦不能苦孩子”的口号所描述的情况成为历史,教育在这一阶段迎来了又一个春天。

随着国家对于教育投入的逐年加大,很多地方的教育设施、教育装备都已升级换代,“再穷不能穷教育”这句话已经逐渐失去了现实基础,我们听到的机会也在不断减少。以笔者所在的苏北涟水县为例,围绕“一个不少、一个不错”的目标,对全县在籍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按学期进行减免资助,仅2019年春季已合计资助19619人,资助金额合计1590.9万元。近四年的涟水教育“硬件”可谓日新月异,累计投入18.5亿元,60余所薄弱学校改造完毕,全县40多万平方米的校舍焕然一新,教育资源不断丰富,教育布局持续优化。当年历经“办学难、上学苦”的人们满怀欣喜地享受着教育繁荣带来的福利,但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依旧铭记“再穷不能穷教育,再苦不能苦孩子”,特别舍得在教育上投资,全力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