几年前的软银大会(SoftBank World)上,软银创始人孙正义曾感慨万分“30年后,人类寿命将延长到100岁以上,人类和机器人共生……”在大健康方向上,智能机器人拥有巨大的应用空间。

疫情期间,就有各式各样的智能机器人“奋战”在医院、公共交通、社区等公共场景,承担远程看护、测温、消毒、清洁和送药等任务。具备深度学习、跨界融合、人机协同、大数据驱动等特点的机器人,早已应用到各种健康服务的前沿。

今年奥运上,获得不错成绩的中国女篮,许多运动员日常就以国内秀域自主研发的超V热动力人工智能AR机器人,缓解运动损伤、提高身体机能、消除疲劳、恢复体力等。东京奥运会期间,工作人员也“借力”动力外骨骼机器人,帮助他们在搬运重物,以减缓高强度劳作给腰部带去的压力。

为了保证特殊时期奥运会的正常运行,日本还有大量紫外线消毒机器人活跃在一线。

无独有偶的是,下沉市场中半智能或浅智能的类似筋膜枪、按摩仪、补水器等“黑科技”仪器,近两年也开始“热销”,种种迹象预示了一种全新的可能性。在一二线城市中,健康智能机器人于应用中愈发成熟,打破着传统健康管理机构的规模化扩张存在的困局,由智能机器人引发的大健康下沉大潮或正在悄悄打开。

下沉市场潜力待放

近年来,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逐年提高、5G、电商、互联网等软硬件的不断完善,小镇新中产的消费习惯逐渐向一二线白领趋近。从平台数据来看,近两年,县城青年已经成为新上市iPhone手机的消费主力;在京东iPhone整体销量中,三到六线城市市场份额占比过半,销量同比增长也远高于一二线城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