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读:本文将对PPP模式、湖南竹埠港工业区污染治理与生态开发PPP项目概况与运作模式进行介绍,总结项目的经验借鉴,以供后续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进行参考。
  目前,PPP模式是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最主要的模式之一,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同推动,各类社会资本也愿意以PPP模式参与其中,承担融资、建设、运营内容,并获得合理回报。竹埠港工业区污染治理与生态开发PPP项目作为新型环境污染治理模式的示范项目,以“土壤修复+土地流转”为核心,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资设立项目公司、土壤修复开发转让的方式获取增值收益,打破了行业发展的资金瓶颈,为未来土壤修复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提供了示范参考。本文将对PPP模式、湖南竹埠港工业区污染治理与生态开发PPP项目概况与运作模式进行介绍,总结项目的经验借鉴,以供后续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进行参考。
 
  一、PPP模式介绍
 
  PPP模式是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项目模式,具体是指政府部门通过招标与中标单位组建项目公司,在特许合同约定的期间内由项目公司负责具体建设工作及后期运营,在特许期结束将项目转交给政府部门的运作模式。PPP模式的显著特点在于社会资本的参与,这类模式下各类社会资本均可以参与生态修复领域的建设运营,有助于拓展资金来源、提升生态项目资金的利用效率和相关设施的运行效率。双方风险划分可通过协议约定,分散了政府的部分投资风险。但缺点在于项目关联方较多,组织机构设置较为复杂,且在建设和运营过程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。
 
  表1 PPP模式具体流程、实施主体及适应项目类型


  PPP模式运行机制如图1所示,具体流程一般分为项目识别阶段、项目准备阶段、项目采购阶段、项目执行阶段、项目移交阶段五个阶段。PPP模式有多种运作方式,存量项目运作方式包括TOT、ROT、O&M模式等,增量项目运作模式包括BOT、BOO等。适用项目类型而言,对于偏使用者付费的项目,适用于投资规模较大、需求长期稳定、价格调整机制灵活、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生态修复类基础设施项目,且优先倾向定价机制透明、有稳定现金流的项目。对于偏政府付费的项目,则适用于大部分生态修复项目。
文章链接:环保在线 https://www.hbzhan.com/news/detail/14296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