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有变?@化工制药行业的各大企业——
 
  废水排放COD、氨氮、BOD、TN、NH3-N等指标达标了吗?废气排放CO2、SO2、VOCs、粉尘、铍化物、NOx等指标达标了吗?废渣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置安排上了吗?环境监测设备运行正常吗?能耗、水耗控制在什么范围呢?成本控制和管理做得如何?还在寻找绿色低碳升级的最佳解决方案吗?
 
  醒醒神!2022年来了,《“十四五”工业绿色发展规划》才刚刚启幕!
 
  频CUE“工业”强管控 化工制药绷紧弦
 
  2月23日,生态环境部举行2月例行新闻发布会,透露自《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办法》8日实施以来,各方都非常关注,也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。相关负责人表示,我国正在不断健全制度体系,明确披露重点,强化部门协同,下一步还将指导地方和企业做好信息披露,开展追踪评估工作,持续深化改革。
 
  此前,管理办法还未正式落地,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基本是自愿为主,业界曾多次呼吁尽早落实强制披露政策和标准,进一步倒逼绿色转型和环境保护,同时强化公众监督,夯实市场主体的减污降碳责任,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良币驱劣之路。
 
  这对于所有企业来说,必然是一次由里到外的大变革,区别只在于谁早早做好了准备,令未出已先行。
 
  显然,“工业”再次被cue也不算意外。从工信部发布《“十四五”工业绿色发展规划》开始,《关于开展工业固体废物排污许可管理工作的通知》、《关于印发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实施方案的通知》、《关于加快推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的实施方案》、《关于印发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若干政策的通知》等等文件已经频频光顾,关注度可见一斑。
 
  说到化工制药行业,就更有渊源了。
 
  COD含量高、无机盐浓度高、存在生物毒性物质,成分千变万化,这是化工制药废水的典型特征,技术攻克难度直逼5颗星;作为化工制药行业的代表性气体污染物,VOCs的大名近两年来称得上响当当,成为“十四五”蓝天保卫战当仁不让的“钉子户”;说到废渣,更是固体废弃物中“难啃的骨头”。
 
  而化工制药行业作为我国经济树上一根举足轻重的支干,随着环保标准体系的愈发完善,环境管控的细化和趋严,加上环境执法常态化,环保压力确实很重。
 
  “数”说三废 承压蜕变会有时
 
  生态环境部刚刚公开的《2020年中国生态环境统计年报》显示,在调查统计的42个工业行业中,总磷排放量排名前三的为农副食品加工业、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、纺织业;总氮排放量、氨氮排放量,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均在首位;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前三中,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排在第二。
 
  除了水污染物,在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榜单中,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也是有席位的。前三分别是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(24.4%),石油、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,橡胶和塑料制品业。
 
  固废也跑不了,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排名,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以22%的占比仍是排在了首位,而其工业危废处置利用量排名则在第二位,占比20.7%。
文章链接:环保在线 https://www.hbzhan.com/news/detail/14742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