威立雅收购苏伊士这场大戏,总算是接近了尾声。
当地时间4月12日,威立雅和苏伊士对外宣布,双方达成原则性合并协议,威立雅同意为每股苏伊士的股票支付20.50欧元。
下一步,两家公司将在5月14日之前签署最终的合并协议。
也就是说,此前双方分歧最大的价格,至此已达成一致。未来,只需要签署协议,履行法律手续即可。
虽然还不能说已经完全落停,但此次全球老大收购全球老二的这场大戏,可以说已经基本上盖棺定论了。
未来,两家公司合并后,将成为全球环保领域最大的企业,预计营业额将超过370亿欧元(约合2886亿元人民币)。
而目前中国环保企业里,营收最高的光大环境也只不过是361亿人民币。也就是说,中国第一与世界第一的差距,有2525亿人民币之多。
中国的环保企业们,需要努力了。
01
“世界第一”收购“世界第二”
先简单回顾一下这次威立雅收购苏伊士的经过。
2020年8月30日,威立雅宣布以每股15.50欧元、总价29亿欧元的价格向Engie收购苏伊士29.9%的股份,并表示有意愿在之后进行全面收购。
随后苏伊士开展了一系列自救,比如组织工会抗议,引入私募股权基金Ardian和Antin竞购,以及出售瑞典资源回收业务、荷兰基金会等。
但是,2020年10月5日,持关键意见的苏伊士大股东Engie正式接受威立雅的报价,威立雅以每股18欧元(包含股息)的价格,成功收购苏伊士29.9%股份,初战告捷。
随后的几个月,苏伊士还是在努力抵抗。比如向法院提起诉讼,要求暂停此次收购。甚至想要卖掉位于澳大利亚的价值约为20亿欧元的废物处理资产。
不过,相对于大股东的意愿来讲,这些抵抗都显得有些徒劳。此前大股东Engie之所以还迟迟没有同意威立雅的报价,无非是认为价格还不够令人满意。
所以,当威立雅将报价提高到每股20.5欧元的时候,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。虽然还没有达到苏伊士期望的每股22.5欧元,但对于大股东Engie来说,这个价格已经可以接受了。
从最初的每股15.50欧元,到10月5日第一笔收购成功时的每股18欧元,再到今年4月12日的20.5欧元,威立雅的报价提升了32%,由此也能看出其势在必得的决心。
威立雅为什么能够收购成功?核心的一个原因还是资本的力量。苏伊士的命运并没有掌握在自己手中,而是在大股东Engie手中。
之所以如此,一切还要追溯到十多年前。2006年2月,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有意收购苏伊士公司,当时为了抵抗这笔收购,苏伊士与法国燃气集团联合,成立了新的苏伊士环能公司,随后该公司又更名为Engie,也就是如今的苏伊士大股东。
因此,这一次面对威立雅的收购,Engie的态度就显得至关重要。不幸的是,Engie偏偏又遇到了业绩低迷期,希望“甩卖”苏伊士实现转型。
过去4年,相比于意大利国家电力(ENEI.MI)和Iberdrola(IBE.MC)等竞争对手“四年翻番”的表现,Engie同期仅上涨15%,业绩压力巨大。
于是,Engie提出了“向可再生能源进行多样化转型”的策略,希望能够扭转颓势。但是,转型需要一大笔资金。
恰逢此时,威立雅拿出了一份每股15.50欧元、总价29亿欧元的报价,希望能够收购苏伊士公司。对于Engie来讲,这无疑是一笔“雪中送炭”的资金。
如果错过这次的机会,那Engie将不得不等待另外一个价值至少34亿欧元的报价。而事实上,不要说法国,即使放眼全世界,能够出得起如此高价的公司也是凤毛麟角。
即使有,法国政府可能也不会同意,毕竟基本公共服务涉及民生。
所以,这就是Engie为什么最终同意这笔收购的原因。既能出得起价钱,又能得到法国政府的同意,似乎只有威立雅最合适的了,错过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。
事实上,这笔收购只有苏伊士是最不情愿的,其他各方无论是威立雅、Engie,还是法国政府,基本上都持肯定态度。
虽然苏伊士采取了许多手段来抵抗,但最终还是无奈接受了这笔报价。即使贵为曾经的世界第二大环保公司,也只能被世界第一收购了。
02
中国环保企业差距有多大?
收购大戏尘埃落定,但是其影响才刚刚开始。
收购之后,将诞生全球最大的环保企业,预计营业额将超过370亿欧元(约合2886亿元人民币)。
这是什么概念?比较一下中国环保企业的体量,以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发布的“2020中国环境企业50强”榜单为例,其中排名第一的光大环境2020年的营收也只有361.364亿元,与合并之后的威立雅苏伊士相差2525亿人民币,只是其12.5%,差距巨大。
而公认是中国水务行业的老大——北控水务,2020年的营收则为253.61亿港元(213.3亿元人民币),也只是威立雅苏伊士合并后新公司的1/10不到。
事实上,即使把“2020中国环境企业50强”的前十名加起来,其营收总和也只是1638.594亿元。对比未来“世界第一”的水平(2886亿),也不过是它的一半多一点。
文章链接:环保在线 https://www.hbzhan.com/news/detail/141132.html
当地时间4月12日,威立雅和苏伊士对外宣布,双方达成原则性合并协议,威立雅同意为每股苏伊士的股票支付20.50欧元。
下一步,两家公司将在5月14日之前签署最终的合并协议。
也就是说,此前双方分歧最大的价格,至此已达成一致。未来,只需要签署协议,履行法律手续即可。
虽然还不能说已经完全落停,但此次全球老大收购全球老二的这场大戏,可以说已经基本上盖棺定论了。
未来,两家公司合并后,将成为全球环保领域最大的企业,预计营业额将超过370亿欧元(约合2886亿元人民币)。
而目前中国环保企业里,营收最高的光大环境也只不过是361亿人民币。也就是说,中国第一与世界第一的差距,有2525亿人民币之多。
中国的环保企业们,需要努力了。
01
“世界第一”收购“世界第二”
先简单回顾一下这次威立雅收购苏伊士的经过。
2020年8月30日,威立雅宣布以每股15.50欧元、总价29亿欧元的价格向Engie收购苏伊士29.9%的股份,并表示有意愿在之后进行全面收购。
随后苏伊士开展了一系列自救,比如组织工会抗议,引入私募股权基金Ardian和Antin竞购,以及出售瑞典资源回收业务、荷兰基金会等。
但是,2020年10月5日,持关键意见的苏伊士大股东Engie正式接受威立雅的报价,威立雅以每股18欧元(包含股息)的价格,成功收购苏伊士29.9%股份,初战告捷。
随后的几个月,苏伊士还是在努力抵抗。比如向法院提起诉讼,要求暂停此次收购。甚至想要卖掉位于澳大利亚的价值约为20亿欧元的废物处理资产。
不过,相对于大股东的意愿来讲,这些抵抗都显得有些徒劳。此前大股东Engie之所以还迟迟没有同意威立雅的报价,无非是认为价格还不够令人满意。
所以,当威立雅将报价提高到每股20.5欧元的时候,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。虽然还没有达到苏伊士期望的每股22.5欧元,但对于大股东Engie来说,这个价格已经可以接受了。
从最初的每股15.50欧元,到10月5日第一笔收购成功时的每股18欧元,再到今年4月12日的20.5欧元,威立雅的报价提升了32%,由此也能看出其势在必得的决心。
威立雅为什么能够收购成功?核心的一个原因还是资本的力量。苏伊士的命运并没有掌握在自己手中,而是在大股东Engie手中。
之所以如此,一切还要追溯到十多年前。2006年2月,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有意收购苏伊士公司,当时为了抵抗这笔收购,苏伊士与法国燃气集团联合,成立了新的苏伊士环能公司,随后该公司又更名为Engie,也就是如今的苏伊士大股东。
因此,这一次面对威立雅的收购,Engie的态度就显得至关重要。不幸的是,Engie偏偏又遇到了业绩低迷期,希望“甩卖”苏伊士实现转型。
过去4年,相比于意大利国家电力(ENEI.MI)和Iberdrola(IBE.MC)等竞争对手“四年翻番”的表现,Engie同期仅上涨15%,业绩压力巨大。
于是,Engie提出了“向可再生能源进行多样化转型”的策略,希望能够扭转颓势。但是,转型需要一大笔资金。
恰逢此时,威立雅拿出了一份每股15.50欧元、总价29亿欧元的报价,希望能够收购苏伊士公司。对于Engie来讲,这无疑是一笔“雪中送炭”的资金。
如果错过这次的机会,那Engie将不得不等待另外一个价值至少34亿欧元的报价。而事实上,不要说法国,即使放眼全世界,能够出得起如此高价的公司也是凤毛麟角。
即使有,法国政府可能也不会同意,毕竟基本公共服务涉及民生。
所以,这就是Engie为什么最终同意这笔收购的原因。既能出得起价钱,又能得到法国政府的同意,似乎只有威立雅最合适的了,错过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。
事实上,这笔收购只有苏伊士是最不情愿的,其他各方无论是威立雅、Engie,还是法国政府,基本上都持肯定态度。
虽然苏伊士采取了许多手段来抵抗,但最终还是无奈接受了这笔报价。即使贵为曾经的世界第二大环保公司,也只能被世界第一收购了。
02
中国环保企业差距有多大?
收购大戏尘埃落定,但是其影响才刚刚开始。
收购之后,将诞生全球最大的环保企业,预计营业额将超过370亿欧元(约合2886亿元人民币)。
这是什么概念?比较一下中国环保企业的体量,以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发布的“2020中国环境企业50强”榜单为例,其中排名第一的光大环境2020年的营收也只有361.364亿元,与合并之后的威立雅苏伊士相差2525亿人民币,只是其12.5%,差距巨大。
而公认是中国水务行业的老大——北控水务,2020年的营收则为253.61亿港元(213.3亿元人民币),也只是威立雅苏伊士合并后新公司的1/10不到。
事实上,即使把“2020中国环境企业50强”的前十名加起来,其营收总和也只是1638.594亿元。对比未来“世界第一”的水平(2886亿),也不过是它的一半多一点。
文章链接:环保在线 https://www.hbzhan.com/news/detail/141132.html